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老字号 >

王致和与臭豆腐的故事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0-07-08|浏览次数:

满清初期,也就是康熙八年,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一家安徽会馆内,一个叫王致和的“举子”正在愁眉不展。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人,此次进京赶考颇为不顺,不仅没有考中,并且身上所剩银两也不多了。如果回家,千里迢迢、山高水重,来回折腾太费劲,因为他还要下科再考;如果不回家,生活费恐怕坚持不了太久。

安徽会馆

进退维谷之际,王致和想到小时候曾经帮助父亲做过豆腐维持生计,便决定重操旧业,一边卖豆腐挣钱,一边刻苦攻读,以求下科能够叩响通往仕途的大门。说做就做,王致和花钱购置了一个二手的手推小拐磨,每日磨上一定数量的豆腐沿街叫卖,也算是勤工俭学吧。

王致和做豆腐的手艺虽然会,但是卖豆腐的经验有所欠缺,时值盛夏,食品不易存放,偏偏王致和豆腐做多了,一时无法脱手,面临坏掉的风险。王致和雪上加霜,感叹人不走运“喝凉水都塞牙缝”,苦思对策,突然记起老家有用豆腐制成腐乳的方法。虽然王致和没有做过腐乳,摸不到门径,但也不能眼看着豆腐都倒掉,“赶鸭子上架”操作起来,先把豆腐切成小块,然后稍加晾晒,放入一口小缸内,加食盐、花椒等等佐料,封盖腌制。

腐乳

后来王致和忙着读书,时间久了就把腌制豆腐的事情忘了,等到他想起来的时候,打开缸盖,一股令人作呕的臭气迎面扑来。王致和想要将这缸豆腐扔掉,又有些心疼(主要是没有钱),取出来查看,豆腐已经变绿,忍着臭味尝了一点,却不料在细品之下竟然蕴藏着一种浓郁而又耐人寻味的特殊味道,虽然称不上美味佳肴,但是也别具风味。

王致和试探着送给近邻分享,吃过的都没有说不好。于是王致和就把这臭豆腐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加工一番推向市场。臭豆腐由于它美味价廉,具有开胃增加食欲的功效,很快打开销路。当时北方的贫民尤其喜爱臭豆腐,在餐桌上和臭豆腐结下不解之缘,一个窝头或一贴饼子和臭豆腐相得益彰。

臭豆腐

其后,王致和官运不通,屡试不中,又加上兼营的臭豆腐生意红火起来,遂放弃了科举梦,专心经营起臭豆腐来,励志成为陶朱公那样的商人。几经筹措,康熙十七年冬月,王致和终于在延寿寺街中间路西弄到一个作坊,取名王致和南酱园,有了正式店面。

王致和南酱园

到了清末,臭豆腐不仅受到“贩夫走卒”的欢迎,甚至被统治者看中,被列为御膳中的一味应节食品。臭豆腐一经“上用”成为御膳,身价暴涨。当年南酱园门前立着三块有彩绘龙头的匾额,象征着“大内上用”。王致和南酱园这六个字另分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鼐、鲁琪光题字,孙家鼐还写了两幅门对联:

一、致君美味传千里;和为天机养寸心。

二、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趾钟芙蓉。

这两幅对联冠顶四个字就是致和酱园。由两位状元题字,也算是王致和对于科举不第、仕途无望的聊以慰藉吧。

Copyright © 2002-2020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版权所有
单位名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网址:http://ichchina.org/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万寿宾馆D座八层
联系电话:010-6526 8161 1581120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