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老字号 >

老字号透出的精气神

时间:2020-07-08 | 栏目:老字号 | 点击:

  同仁堂,一个从者北京大栅栏里扬名的中医药考字号。对于这样一个企业,在很多人眼里它古老而神秘,透着一股“大宅门”式的传统气息。的确,同仁堂很古老,它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接近340个年头,是个饱经沧桑的老企业。它有悠久的历史,它有厚重的文化,但它古老却不守旧,悠久却不自傲,因为历代同仁堂人都懂得:仅仅靠着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是不能永恒支撑的,在它的“血管”里要不时地补充新鲜的血液,传统必须加创新。用同仁堂人自己的话说,就是“遵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也就是说,遵重传统,但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勇于创新,但又注重继承优秀的历史遗产。
    同仁堂发展至今,所遵从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进一步剖析可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仁、才、新”。仁,是同仁堂创业、守业和兴业的根本和灵魂,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这是创始人乐显扬为自己事业命名的初衷。才,是人才,是同仁堂以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人力资源保证,为了事业发达,历代同仁堂经营者都广聚人才,并以高薪吸引。新,是新思想,新理念所带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新剂型,也就是科技创新,经过历代同仁堂人的不懈探索,同仁堂的治疗性品种资源已经达到1000余种,各类剂型27个, “济世养生”有了充足的药品保障。
300余年里,没有“仁”同仁堂就会失去灵魂与核心,失去研制新药的动力与意义;没有“才”同仁堂就会失去主体与“第一生产力” ,失去科技创新的实际操作者; 没有“新” ,同仁堂就会失去活力与未来,失去企业的后劲与潜力。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仁、才、新” ,同仁堂就有了一切。这“三个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衬托,维系了同仁堂的发展,使同仁堂一路走到今天,还将走向未来。
    “仁”字头,历历在目
    同仁堂创立的年代,正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繁荣时期。乐氏在明朝永乐年间从浙江宁波府迁至北京城,以铃医为生,走街串巷,行医制药。至第四世乐显扬时,乐家业已殷实,乐显扬得以儒家思想的教育及家庭影响,因而他“喜读方书”,“善辨药味”,后来又到了清太医院为吏目。他集古方、宫廷秘方和祖传秘方于一身,又集儒家思想于一体,他创办同仁堂时,即以“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 ,把行医制药作为一种高尚的事业来做。这里的“养生”、“济世”所表达的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因为“仁”即为同情友爱之意, “养生”、“济世”就是同情友爱的具体表现。因此,乐显扬把儒家思想应用到了中医药领域,并使之完美融合,成为了他行医制药的灵魂和准则,也就是现在的职业道德。
    既然有了这样一种思想和文化的支配,那么他在行医制药方面就必然讲求质量、信誉,追求更多的“济世养生”的药品,从而形成了他做强事业的信念与动力。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后收集整理了大量配方,试制完成了许多新药,为同仁堂的生存与发展倾注了心血。其子乐凤鸣继承祖业,编写了《同仁堂药目》 ,并在序言中明确了同仁堂的制药宗旨,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此后,为历代同仁堂人所传承,成为同仁堂的古训。到了乐氏第十世乐平泉,他靠着自己的坚忍不拔,研制出了大量新药,硬是从异姓人手中将同仁堂赎了回来。乐氏家族的最后一个掌门人乐松生为了冲破“丸散膏丹”的束缚,请来了当时的“海归”教授郑启栋成立“国药研究室”,研制生产了第一批中药片剂,开创了中药西制的先河。历史告诉我们:在同仁堂的长寿基因里,就早已融入了不断翻新的创造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根源则在于一个“仁”字。组建集团后的同仁堂, “仁"字发挥了更大作用,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更大动力。自1985年以来,仅新产品一项就有140种问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两大生产基地:现代化的厂房、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昔日的“胡同工厂”、“手工操作”已经成为历史。同仁堂集团与香港合资的企业——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秉承“仁德”思想,开创治“未病”的先河,目前已开发出健康类产品1000余个,其中包括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短肽类产品,成为同仁堂开创这一领域的典型。他们引进了现代“海归”人员,成立了研发团队,并与高等院校合作,每年都有十几个新产品上市,为传承“济世养生”的理念,做出了重要贡献。
    “才”字当先,代代相传
    人才是创造的根本。历史上,同仁堂就有许多尊重人才的故事。在乐氏经营的时代,同仁堂员工的待遇在北京药行里是最高的,这一方面是同仁堂的效益好,有这样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以此留住人才。正因为同仁堂有善待人才、信赖人才的传统,同仁堂才会出现“左家账房”、“邱家厨房”、“配料郭”、“查柜刘”等等技艺高超,子承父业、世代家传的能工巧匠。
    其实,乐氏家族本身就不乏人才。当年,由乐显扬和乐凤鸣整理出的经典方剂就有363目,其中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女金丹、再造丸、活络丹等,今天仍是同仁堂的名品。乐氏家族的中兴人物乐平泉也是研制新药的高手,由他开发的新药多达近百种。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药工出身的李培松一生在同仁堂从事中药的调剂、生产和科研,他潜心钻研,成了精通医理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在5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研制出了骨刺消痛液、枣仁安神液、安神健脑液等多个新产品。他还在日本主持过药膳,在香港坐堂行医,为同仁堂赢得了良好信誉。
    如今,同仁堂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煞费苦心。除了采取优惠政策招聘人才外,还在内部设计并实施了动态的职工“金字塔”人才工程。目的就是鼓励—线职工在岗位上不断学业务、学技术,在岗位上成才。这个“金字塔”的基础是同仁堂首席职工,评选的标准是“技术好,贡献大”。首席职工既有荣誉,还有待遇,除了正常的工资奖金外,每人还享受月津贴500元,截至2007年已经选聘了148名。
    金字塔”的中间部分是同仁堂优秀中青年人才,是具有较大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他们每人每月加发1000元的津贴,到2007年已经选聘了42名。
“金字塔”的塔尖是同仁堂专家。评选的标准一是精通业务,并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特长,为职工所公认;二是贡献突出,并有事迹说话。同仁堂专家必须是业务上的尖子,而且身怀绝技。比如我们有参茸专家、药材鉴别专家、加工炮制专家、水丸专家等。这些专家每人每月可以享受税后收入6000元,相当于企业的中层领导干部。截至到2007年同仁堂专家已有14名。
    这项工程是动态的,每两年一评,既可以由低到高向上提升,也可以由高到低下降或者取消资格。关键要看能不能保持和发扬。以1908年为例,共有23名各类人才被取消资格,同时也有14名各类人才被晋升。这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工人们说: “现在只要认真学专业,好好作贡献,不当官也能提高待遇,照样有前途”。在这种氛围下,员工们都在工作之余忙着 “充电”,争相在岗位上成才。因此,在中药行业进行的多次技术比赛中,同仁堂的选手都能屡屡夺冠。
   “新”字当冠,步步攀岩
    新与旧是辩证的统一。同仁堂的发展始终是在新与旧的交替中前行的。也就是说,同仁堂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同仁堂人认为: “新”所体现的就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同仁堂每走一步都是在攀岩,都是在克服重重困难与挑战,这正是同仁堂发展的真实写照。
    “新”的核心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纵观同仁堂的历史,应该说历代经营者都不守旧,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突破,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乐氏家族为同仁堂开创了基业,享有过近200年“供奉御药”的特权,留下了400余个中成药品种,最后一个代传人乐松生先生还在全国中药厂家中首开中药西制(片剂)的先河。全面实现了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又相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药酒生产专业厂——北京同仁堂药酒厂,第一个以生产中药片剂为主的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 突破了中成药只有丸散膏丹的历史.使中药剂型更加多样化。
 
    组建集团后,创新更成为集团上下的最强音。近十年来,不仅实现了体制和机制的彻底变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还加快了中药生产整体改造的步伐,建立了以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遍布北京市通州、大兴和昌平等区域的现代化生产基地。2006年,还在香港大埔工业区建立了生产基地,打破同仁堂制药不出京的“家规”。目前,同仁堂共有63条生产线通过了国家GMP认证,9条生产线通过了澳大利亚TGA认证,同仁堂的质量保证体系更加完善和巩固。昔日“前店后场”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已经不复存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北京同仁堂。
    伴随着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开发更是一马当先。过去,同仁堂的科研分散在各个工厂,存在着资金分散、人才分散和项目分散等种种弊端,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研发拳头,因而研发的实效也不够理想。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同仁堂集团决定整合内部资源,使分散的研发走向集中,粗放的管理走向集约,走科研一体化的道路。为此,集团将位于北京南三环的一个立体楼仓进行改造,引进了当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集中了集团各路科技人才,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研究院,明确了中长期的科研规划与定位。同时,集团还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同仁堂专家委员会和同仁堂发展委员会,形成了“一院两会”的科技工作模式。目前,正在按计划展开新一轮的科技攻关。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营销就是带动企业发展的龙头。然而,多年来同仁堂的营销并不是强项。零售药店仅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药店一家,别无分号,这为同仁堂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障碍。要实现突破,就必须打破“家规” ,开办连锁药店。2001年,集团成立了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公司,迈出了本市办店的第一步。之后2003年集团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在全国开办同仁堂药店。与此同时,北京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以在大型商场开办“店中店”为突破口,拉开了在全国办店的序幕。已有在国外办店经验的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也加快了在海外办店的速度,一时间,新的同仁堂药店纷纷在全国和海外亮相。截止目前,同仁堂国内外药店已近800余家,初步形成了同仁堂新的营销龙头。
    科研、生产、营销形成了同仁堂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现在年销售额已近80亿元,实现利润6亿多元,出口创汇2100余万美元,这些数字已非昔日能比。但中药毕竟离不开中医,它必须在中医指导下才能创新发展,况且,同仁堂历史上就是中医药世家, “铃医”出身,又有清“太医院”的根底。后来的同仁堂虽然以生产销售中成药为主业,但应该说,吃的还是过去老祖宗留下的底子。因此,同仁堂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医药结合之路。这一点同仁堂的经营者十分清楚,早在1996年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药店重新开业的时候,药店就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同仁堂医馆”,以后陆续在各大型药店开设了诊所或医馆,特别是在海外开设的27家药店中全部派遣了中医师,很受病患者的欢迎。
    但医馆、诊所毕竟规模有限,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等现代化检测手段,延用的只是“望、阳、问、切”的传统中医诊疗方式,与中医医院相比还有质的差别。为了真正实现中医与中药的结合,同仁堂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医院,使昔日的“铃医”步入现代中医医院的殿堂。为此,同仁堂抓住生产企业向远郊区县开发区搬迁的契机,把原乐氏家族留下的,位于北京前门繁华地区的北京同仁堂制药厂进行改造,建设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目前,改造工程已全部结束,医疗仪器设备的安装也已完成,诊室、病房,各类人才的招聘正在陆续到位,预计今年底将试营业。建成后的中医医院将开设同仁堂特色门诊及养生保健服务,将成为同仁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派出基地,成为同仁堂新药开发的临床应用基地,成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基地。
    在“新”字当冠、步步攀岩的过程中,同仁堂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的三大板块。它的基础集团董事会概括为"1032”工程,即以生产经营中成药饮片为主体的十大子公司以及两院(同仁堂研究院、同仁堂中医医院)、两大基地(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亦庄生产基地)、两中心(同仁堂信息中心、同仁堂培训中心)。
    纵观同仁堂的历史, “仁、才、新”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而“精、气、神”则是这条主线的外在表现。“仁”对应“精”是同仁堂的先天之本理念,指导着同仁堂的一切行为,把握着同仁堂“济世养生”、“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方向,也是同仁堂文化的核心。“才”对应“气”是同仁堂的力量所在,“气血充盈”的同仁堂各类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新”对应“神”是同仁堂所追求的神秘而美好的前景和未来。因而,同仁堂的创新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仁堂做长、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文章